影像深圳(五):深圳最乱的城中村
感谢新浪文化博客《城市江湖》对本文的推荐

鸟瞰城中村

走进城中村
“这是深圳最乱的城中村。”请让我隐去这个城中村的名字。
这话可不是我说的。有一次打的,我说出要去的地方后,就看见司机大佬满脸乌云。我问:为什么不高兴?有客人不好吗?沉默一会儿后,大佬说了一大堆话:“那里路又不好走,又经常塞车,乱糟糟的,什么人都有,是深圳最乱的地方。”这样的话,我己从不少司机口中听过了。的士司机是最熟悉深圳各色人等和各个角落的人,他们的说法有一定的说服力。
深圳城中村的形成

城中村里
深圳刚开始建特区时,除了罗湖的东门老街一带是原有的墟集,居民为城镇
居民外;其它地方,诸如:蔡屋围、上沙、下沙、沙头、沙尾、田面、田心、田贝、水贝、向西、草埔等等,统统是农业生产队或渔业生产队。特区开始大规模建设后,农民没有田种了,深圳河里没有鱼打了,于是农民、渔民们借助特区的建设,洗脚上田在原有的宅基地上盖起了小楼(84年邓小平到深圳,曾在渔民村看到渔民们住的两层半小楼),这就形成了深
圳最早的城中村。当时,深圳市政府规定宅基地自建楼房不能超过三层半。农民房基本上是自住。
随着特区建设的蓬勃发展,很多新来的建设者、淘金者或生意人需要住处。不知是何方高人指点,是那个农民伯伯第一个发现,能把房子租出去赚钱。这一中国刚走出禁锢期的创造,立即引起了飞速的连锁反应,农民开始大量出租房子。三层不够,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扒掉原来的房子重建四层、五层。建成后,看看上面没有反应。于是,后来者相争效仿,五、六、七甚至十层楼,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;农民由种稻子改为种房子了。一栋挨一栋的楼房密密麻麻;什么握手楼、贴身楼、越长越高的楼,己经成为深圳城中村的特有现象。
城中村的无序建房、无序发展,己经成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一块肿瘤。深圳市也曾于97年、99年、2003年、2005年,或由政府、或由人大,多次通过正式决议,制止违法抢建。但,文归文,建归建。很多文件变成了罚不责众的一纸空文。这中间又有多少行贿受贿的交易,无人知晓。
这里曾在2003年左右,发生过一起由于抢建楼房倒塌压死人的事件。后查出,抢建者正是当地派出所所长和合伙人,并从中引出了一系列包括公安分局局长在内的行贿受贿贪污案。可见城中村的无序乱建和当地政府是否廉洁、公正、有作为以及所在村村长(现称董事长)的好坏有很大关系。深圳就有一个田贝村,80年代统一建房后始终未重建抢建,直到2007年才重新规划,整体重建,他们的重建成本要比其它村重建低得多。由此可见,小到一个村(原生产队),中到一级政府,大到中央;能否把事情办好取决于领导者、决策者的素质高低、人品好坏、决断能力。
三教九流糜集地

二线边防

污水四溢
这个深圳最乱的城中村,处在深圳二线边防线(现己名存实亡)的边缘。和其它城中村一样,农民房(现深圳己无农民,统称为居民)也是由三层半一五层一七层一十层而逐步上升的。这里之所以乱;一是它处于边缘地带,不是市中心的脸面地区,所以管理相对薄弱。二是由于管理薄弱,所以犯罪、偷盗、黑恶势力、不法人等多隐藏于此。三是地处边缘,房租相对便宜,所以贩夫、走卒、贫穷者、边缘人、流浪者以及新来深圳的求职者,多居于此。四是握手楼、贴身楼比比皆是,危险时有发生。五是交通不敞,道路难行。凡此种种,在这样鱼龙混杂,泥沙俱下,黑白丛生的地方,怎能不乱。

下水道堵了

路边菜市

捡垃圾的

闲杂人等
希望的曙光

村中人家
从深圳市政府2007年公布的城中村改造方案中看出,这里属于改造范围。将配合深圳地铁的建设,推倒重建。但推倒重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光推倒成本就不知多少,这些当初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呢?听说拆迁谈判就遇到极大的阻力。
好在如今村边的道路己开始拓宽,但愿今天的照片会成为历史的记忆,但愿明天的太阳会喷薄升起。

路己开始拓宽
村中小摊贩

破落的村祠
(全文完)
请点开,以下一定有你喜欢的文章:
一.影像深圳(四):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(续) (共四篇)
二.人生悟
(随感杂谈 共十五篇)
三.寻找消失的徽州之十一
(共十一篇)
四.豫、陕、晋、京行之十五(北京一瞥)
(共十五篇)
五.走进西藏之八(一路风光)
(共八篇)
六.滇西旅行散记之一
(共十一篇)
七.文革二三事(一)
(共十一篇)
八.家有小女
(家庭亲情 共五篇)
加载中,请稍候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