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马寺
本文被新浪文化博客金冠棋牌娱乐官网推荐

寺前石坊

手牵白马
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2公里处,总面积6万平方米,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。寺内林木苍劲,殿院幽深,香烟燎绕,充满了宗教的神秘和肃穆。
古木参天
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(公元68年),是佛教传入中国后,由官府正式修建的第一座寺院,是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发展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。故历来被佛教界尊称为“释源”和“祖庭”。
据有关佛籍记载:东汉永平七年(公元64年),汉明帝(汉光武帝刘秀之子)夜寝南宫,梦一身高丈六、顶现灵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,飞绕殿庭。
第二天早朝,汉明帝说梦。博士傅毅奏道:臣闻西方有神,人称为佛,似陛下梦境。明帝听罢,信以为真。于是,派大臣蔡音、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,拜佛求法。
蔡音等于公元65年,告别帝都,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险途。当他们历尽艰辛行至大月氏国(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)时,巧遇天竺(印度)高僧摄摩腾、竺法兰,并看到了高僧携带的佛经和释迦牟尼白毡像。蔡音等恳请高僧赴东土弘法布教。
永平十年(公元67年),二位高僧随东汉使者一道,用白马驮载佛经、佛像到达洛阳。汉明帝大喜,礼待高僧,并安排他们暂住鸿胪寺(汉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)。
公元68年,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兴建僧院,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,命名“白马寺”。“寺”字源于天竺僧暂住的鸿胪寺。后来,“寺”便成为中国寺院的统称。

普渡殿(以下没有时间记录的照片均取自录像机)
白马寺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着一口明代大钟。据说: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,每当月明风清之夜、晨曦初露之时,殿内击磬撞钟诵佛;钟声悠扬飘荡,四野传响,经久不绝。更妙的是:远在三十里外的洛阳钟楼大钟,也会随声应和。这就是民间流传的“东边鸣钟西边和”之“马寺钟声”。

佛殿燃香

大雄宝殿
白马寺大雄宝殿的十八罗汉是镇寺之宝。东侧九个为“降龙”,西侧九个为“伏虎”。这组罗汉不仅个个造型生动传神,还在于其独特的塑造工艺。罗汉制作工艺称作“苎干漆”,产品造型美、重量轻、耐酸防腐、经久不坏。据载:此工艺盛于唐,渐于宋,失于明。白马寺十八罗汉,是目前所知,国内仅存的一组。你说,它能不是宝吗?

寺前留影

寺前景色
在白马寺山门外有座齐云塔,此塔建于公元69年。现存的砖塔为金大定十五年(公元1175年)所建,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。该塔有一奇:站在塔南20米处,用力击掌,便可听见从塔内发出“呱、呱”的声音,极似蛙鸣。据传:塔底藏着一只金蛤蟆。我们去时正在修塔,无法验证,多少有些遗憾。

齐云塔
关林

武圣林

走进大门
关林位于洛阳市南8公里处,相传是蜀国大将关羽葬地。
根据礼制;帝墓称“陵”,王墓称“冢”,百姓墓称“坟”,只有圣人墓才能称“林”。故山东曲阜的文圣墓地称“孔林”。清雍正八年(1730年),封关羽为“武圣”,因此,这里就被称为“关林”。

关林内殿
可让我想不明白的是:为何这个使蜀国丢了东南屏障的败军之将,会被后来历朝皇帝将爵位越封越高。“汉封侯,宋封王,明封大帝,清封武圣,儒称圣,释称佛,道称天尊”。
关羽的形像,主要源于古典小说“三国演义”和民间传说。即便按“三国演义”的描叙;论武艺,关羽在当时也不是最高的,他虽有温酒斩华雄,官渡诛颜良、文丑,过五关斩六将之勇,可在虎牢关前刘、关、张联合才与吕布战个平手。说义气,也不是最好的,在下邳土山,兵败被困时为保全性命,投降曹操,却称“降汉不降曹”。讲功劳,更是难讲,华容道上不遵将令私放曹操,造成日后三国鼎立;后又不遵诸葛亮“联吴抗曹”方针,邈视东吴、骄傲自大,酿成大意失荆州之祸。不仅使蜀汉失去东南屏障,自己也败走麦城,在湖北当阳为吴将所杀。这样一个人,日后怎会被冠以“英雄盖世”、“义薄云天”,且在历朝历代中被封王,封帝,封圣的呢?
更为可笑的是;如今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,关羽己演变为财神。不少企业都在进门的玄关处设关帝神位,每天朝拜默诵:保佑发财。
人物形象的历史沿革和演变往往叫人不可思议。

义薄云天
关林始建于何时,无从稽考。现存关林建于明万历二十年(1592年),清乾隆年间加以扩建,并按帝王宫殿式样建造。
在“三国演义”中述:关羽被杀后,吴主孙权怕刘备报复,差人将关羽首级献给曹操,以图转嫁危机,被曹操识破。遂用沉香木雕成关羽身躯和首级放在一起,以王侯之礼厚葬于洛阳城南(今关林)。“头枕洛阳,身困当阳,魂归故里”之说,由此而来。
园内古柏蔽日,蓊郁苍翠,殿宇庄严,记载着关林的沧桑岁月和沿革演变。

关林之沿革
(待续
豫、陕、晋、京行之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