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
本文己被新浪文化博客推荐

洛阳车站

伊水大桥(以下无时间记录的照片取自录像机)
从登封坐一个多小时大巴就到洛阳了。记得小时候是从地理课中知道的洛阳,印像最深的是有个第一拖拉机厂。稍大后才知道,洛阳远不止于此。
洛阳位于河南西部,黄河中游南岸,伊洛盆地北缘。因居古洛水之阳而得名。它东扼虎牢,西据崤函,北依邙山,南对伊阙,东南面向嵩岳;洛、伊、沥、涧四条河蜿蜒其间,自古就有“河山控戴,形胜甲天下”之美誉。
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验证;先后有夏、商、西周、东周、东汉、曹魏、西晋、北魏、隋、唐、后梁、后唐、后晋共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立国,时间长达1500年。此外,还有八个朝代将其作为陪都。所以,很多朝代的兴替大事皆发于斯。故,宋司马光说:“若问古今兴废事,请君只看洛阳城。”
可如今在洛阳城内是看不到什么古迹了,要看须去城外。“古今千年兴与衰,楼台亭榭化尘埃。”千年古都早己化为和国内其它中等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了。
不过,洛阳在成语词典的宝库中,却留下了一些令人至今难忘的成语;如:“洛阳纸贵”、“乐不思蜀”、“挑肥拣瘦”、“河图洛书”、“国色天香”等等。其中和现代洛阳关系最大的是“国色天香”。
传说,天授二年(691年)腊月初一,长安大雪纷飞,武则天饮酒作诗,乘兴醉笔写下诏书:“明朝游上苑,火速报春知。花须连夜发,莫待晓风吹。”百花慑于淫威,连夜开放,唯牡丹不违时令,闭蕊不开。武则天盛怒之下,将牡丹贬出长安,发配洛阳,并施以火刑。牡丹遭此劫难,体如焦炭,却根枝不散,在严寒凛冽中挺立依然,来年春风吹过,花开更艳。
长安牡丹被贬洛阳,反成就了洛阳牡丹。从此,世人只知洛阳有牡丹。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”
这不,每年四月中洛阳都举办牡丹花会,可惜我们来时错过了花期。

车站前
龙门石窟

龙门

天然门户
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。这里伊水中流,伊水两岸香山、龙门山对峙,远望如门阙一般。因此,自春秋战国以来,这里便称“伊阙”。据载:“初,炀帝尝登邙山,观伊阙,顾曰:‘此非龙门耶?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?’仆射苏威对曰:‘自古非不知,以俟陛下。’帝大悦,遂议都焉”。后炀帝建东都于洛阳。洛阳城的定鼎门南面正对伊阙,隋炀帝便将正对城门和皇宫的伊阙称为“龙门”,自此,“伊阙”便为“龙门”。

石窟

部分洞窟
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营造,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至北宋,累计大规模开凿约400年。
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,碑刻2800余块,佛塔70余座,造像近11万尊。与敦煌莫高窟、大同云岗石窟,并称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。

石窟留影
洞窟造像
“伊阙佛龛之碑”,是由唐太宗时,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,中书令、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。这通碑是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,是唐楷书艺术珍品。碑文记述唐太宗四子魏王李泰,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洞窟的过程。

登奉先寺

奉先寺
卢舍那佛是奉先寺的主体雕刻,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,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。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,皇后武则天于高宗咸享三年(672年),捐助脂粉钱两万贯,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(675年)。主尊“大卢舍那”坐像,通高17.14米,头高4米,耳长1.9米;面相丰满圆润,方额广颐,眉如弯月,双目俯视。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,肃穆宁静之感。
卢舍那佛

力士

群雕
整个龙门石窟反映了中国几百年的雕刻艺术水平。

香山看石窟

伊水两岸
龙门山色自古为洛阳八景之首,自北魏以来,这里松柏苍翠,寺院林立,山脚泉水汨汨,伊水碧波荡漾,精美的雕像和青山绿水交相辉映,造就了旖旎葱笼,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,伊阙风光。

遥望香山寺
(待续
豫、陕、晋、京行之七)
请点开以下文章,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:
一.豫、陕、晋、京行之五(中岳庙、少林寺) (共五篇)
二.在流光溢金背后
(随感杂谈 共十篇)
三.走进西藏之八(一路风光)
(共八篇)
四.滇西旅行散记之一
(共十一篇)
五.文革二三事(一)
(共十一篇)
六.家有小女
(家庭亲情 共五篇)
加载中,请稍候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