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西古乐与东巴文化

纳西古乐会

古韵悠扬
说实话我知道丽江,是因为多年前看中央电视台的“东方时空”介绍宣科如何发掘纳西古乐开始的。
尽管我对音律并不十分喜好和知晓,但还是决定去看一看这个使我知道了丽江的纳西古乐。
记得小时候,妈妈说我唱歌是:左喉咙,黄腔黄调。当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。长大后才知道是音色不好。可后来,这种走调、沙哑、嘶声竭力的声音却很吃香,曾一度占踞着演出舞台,所以说世事无常态。
纳西古乐,其实就是由纳西人保留下来的,属于唐、宋以来汉民族的词牌音乐。如“浪淘沙”、“水龙吟”、“紫微八卦舞曲”等。
洪武十五年,明太祖派沐英率35万军户屯兵云南,汉乐也随之而来。当时丽江土司木得归附明朝,演习汉文汉俗。使这些古音古韵得以在丽江保留下来。经历了600多年演变后,现在,汉族古乐已成为纳西古乐了。如同京剧,原是由安徽的徽班带进京的徽戏,经过200多年的演变,变成了今天的国粹京剧一样。
纳西古乐到1949年前几近湮灭。是奇才宣科从1978年开始搜罗、组织流散于民间的古乐老艺人,成立大研纳西古乐会,古乐才得以逐渐恢复。
古乐演奏开始了,听着这古朴、悠扬、清脆,仿佛是从深山、古刹、外空传来的声音。连我这个不懂音律的人,都感到了一种震撼,一种涤荡灵魂的震撼。这是中国古老的鼓、琴、瑟、钟、磬发出的天赖之音。
一首“浪淘沙”,使我感觉到了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的凄凉;“帘外雨潺潺,春意阑珊,罗衾不耐五更寒。梦里不知身是客,一晌贪欢。独自莫凭栏,无限江山,别时容易见时难。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。”这真是诗言志,歌咏言。
但愿这种古乐就保存在丽江,不要再被毁灭了。

浪淘沙

东巴文字
东巴文化包括东巴文字和东巴教。东巴文字是象形文字,用来书写东巴经文。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多神教。纳西人是由古羌人演变而来,因此,东巴经文有一些字是借用藏文字母的。
其实在民间,尤其是土司一类的贵族,官方通用的是汉语汉字。
东巴文化只能作为博物馆的记忆。

东巴经师
木天王府

鸟瞰木府

正门石坊
木天王府是原丽江土司木氏的府第。府第的一道大门称关门口,二道大门“天雨流芳”坊,三道大门为正门。原府第从清朝以来逐渐衰败,尤其在文革中,绝大部分被毁。现在的木府是96年丽江大地震后重建的。
木府建于元朝,兴于明朝,败于清朝。明洪武十五年,朱元璋派傅友德、蓝玉、沐英率30万大军攻入昆明。丽江阿甲阿得率众归附有功,后又率土兵随傅友德相继攻克元朝所据的佛光寨,北胜州,关铁桥等处,立有战功,得以进京觐见。明太祖“嘉其伟绩”,授诰命一道,任其为丽江府世袭土官知府,中顺大夫。并赐金花钞贯,彩缎表里衣冠,镌有“诚心报国”四字金花带一束。
传说朝觐时,朱元璋问阿甲阿得想要什么姓,阿得直率地说:我归顺朱家,就跟皇上一样,姓朱吧。旁边的官员忙使眼色,阿得急忙改口:请皇上恩赐。朱元璋微微一笑:你的心意我明白,从朱字分出一个“木”,表明你是朱家的骨干;“木”字上加人字就是“朱”字,表明你是朱家的人。就赐你“木”姓吧。阿得忙叩头谢恩。
纳西人从此有了第一个汉姓。明代木氏自木得起至明末清初的木懿,共十四代。木姓为贵族专有,百姓则在木字上加一顶草帽,背上加一个筐,即“和”。所以,丽江有官姓“木”,民姓“和”的说法。
明朝给予木土司很大的支持,到明末第十三代土司木增时,木府的建筑规模已相当雄伟;主体建筑有仪门、议事厅、万卷楼、护法殿、光碧楼、三清殿、配殿、过街楼、阁楼、家院等等,依序排列在中轴线上和两侧,气势恢宏。
此时的丽江已是最繁荣和最强大的时期。木增也受到当地官民的拥戴和尊崇。
但此时,却是明朝将亡,木增不愿降清,决计出家修行。他说:我因附明而强,今明将亡,一臣不事二主,我不能背明降清。这是一个纳西人的气节,人们应该记住他。
民间传说:木增后来得道成仙,是从木府三清观一株松树上升天的。为了不让别人从这棵树上走,一天打雷,把树顶打断了,从此,这株松树顶就朝下长了。
我们在三清观还真看见了这株顶向下生长的松树。
传说木增升天时曾告诉百姓:当雪山崩塌,金沙断流时,我就会现身。300多年过去了,果然,1996年丽江大地震,雪山崩塌,阻断了金沙江,木增的谒言应验了。地震后,政府重修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木天王府。

松顶倒长
2007.6.14.
(待续 明天将补充之三的照片)